close

    前篇炸元宵又讓我想到過年應景才買得到的江浙年糕:豬油桂花年糕。
    小時候,台中公園對面有間采芝齋,專賣蘇州點心,玫瑰酥糖、雪片糕、核桃糖片、椒鹽桃片、鍋巴、綠豆糕等等數十種,當年算是精緻高級的外省點心。包裝常是白紙包著,塑膠袋印有大紅色的店名與品名,店名上方還有"蘇州"兩個較小的紅字。
    過年前會有販賣豬油桂花年糕,年糕做成長條型,大概6-7公分寬,約20公分長不到,表層撒點桂花,還有1搓白白的糖(?),覆蓋透明塑膠紙,拿起來就會看見紙上厚厚一層油。但是吃來沒有豬油味啦。年糕新鮮時,直接切了吃,若是放久變硬,蒸熱點就可以食用。
    最早年糕都是白色與粉紅色兩種,味道差不多,想必是過年討個喜氣,都是白的不好看,就加入紅色食用色素,撒上1點點鹹味的乾玫瑰。後來又多了芝麻口味拌入年糕之中,所以除了白色、紅色還多了灰黑色。

    采芝齋關門之後,江浙年糕我就得過年到新東陽才見得到。
    現在口味多變化,中間包入豆沙、棗泥、蓮蓉,因應養生潮流,會看到什麼山藥紫米口味,小盒真空包,不會油兮兮,也不會用豬油吧。但萬金媽還是懷念記憶中的口味,所以這幾年有記得就買,沒空買就算了!
    喜歡的老口味還留在記憶裡,炸元宵、江浙年糕,還有赤豆鬆糕,吃了這些才像小時候過年,不自覺的哼起了小曲...
  「初一到十五,,十五的月兒圓,,那春風兒擺動,楊呀楊柳梢........」越寫越覺得自己老派。 


    今日看到尹乃菁於2007年2月11日在中時部落格發表一篇「爸爸的采芝齋」,有點感觸。
    有關「采芝齋」一詞的由來,在尹乃菁該篇的讀者回應之中,有位署名嘉農的網友提出解釋如下,有興趣的人不妨續看:
『國學大師錢穆(江蘇無錫人),他在「淡泊明 志,寧靜致遠」釋一文有提到「采芝齋」的由來 :余嘗居家蘇州,觀察中國之商人,蘇州城玄妙觀兩家零食店,如「采芝齋」和 「稻香村」。 』    
    原來采芝齋源自蘇州當地有名的點心店舖,明朝就有了。魚米之鄉,富足之地,園林精巧,好野人與文人雅士多,對吃的更是不馬虎,這點心講究可就其來有自。

    外省第二代的回憶,猶記得台中歇業後,台北店還營業,不知何時起,台北店已熄燈,凋零的又何止老店矣......。故將這篇原本附在「正月十五‧炸元宵」下面的小篇給獨立出來紀念。

30年後的過年節慶,我們會懷念怎樣的口味,隨之而來是什麼樣的生活回想?
 蘇州采芝齋與台中太陽餅,在我其實並不衝突。


掛羊頭賣狗肉之後記   98年元月4日
    這天行經台南市大同路,猛然瞧見省道旁有個店家漆有大紅色的醒目招牌,以金字寫著蘇州采芝齋,完全就是以前台中那個熟悉的招牌,一模一樣,帶著驚訝好奇的心,趕緊掉頭回去走進查看,店門口擺著幾盤烤餅,店內看到的是雜貨舖常見的餅乾、糖果、飲料等,架子上勉強瞧見幾包印有采芝齋字樣的綠豆糕、糖酥片之類的5、6樣,燈光暗淡,商品都像蒙上了層灰,與當年台中采芝齋那種透明玻璃櫃擺滿全是自家精緻小點、燈光亮晃晃的印象天差地遠。
原來生活中的巧遇,也可能只是毫無意義的空歡喜。
    我步出店門,低頭走入車內,卻不見開車的萬金爹,原來他看到隔壁的大同包子店生意興隆,下車湊熱鬧買了3個熱呼呼的肉包子。沒找尋到記憶中的店,倒是換了個熱肉包握在手中,呵呵,虛、實之間,就來吃顆當地的肉包吧,再 見 了 采 芝 齋


100年2月17日 
正月15。元宵日

萬金爹問我江浙年糕怎麼買了未食,眼看這年節將盡
過甜是主因
那為何這兩年過年都買上一盒?
我買的不是年糕
是鄉愁
懷想兒時年少的片斷,    思親 
今竹籬傾頹    園舍荒蕪    難歸
年糕有保存期限
思緒卻無絕期
還是吃片年糕吧
這才是過年
延續自己心中的年味


103年6月8日

在好市多,萬金爹無意間翻到一本飲食新書,探訪到黎明柔喜歡的桂花年糕,慶幸還有師傅願意做這種小眾口味,就位在宜蘭縣礁溪鄉的白鵝山腳吳師傅烘焙工坊,上官網瞭解,唯適逢農曆春節那段時間有做應景的桂花年糕,至今算來還得等上大半年,期望明年來去預購回味一下。

白鵝山腳吳師傅烘焙工坊http://www.prowu.com.tw/Ch/web/news/news.asp?oid=91&PageNo=1

宜蘭縣礁溪鄉白鵝村柴圍路80-1號  03-9283168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silver 的頭像
    silver

    私傢屜子

    silv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9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