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你家裡沖泡咖啡是用濾泡式,卻又泡不出好味道,不知問題出在那兒?國興衛視「老師沒教的事」12月23日美味咖啡這集節目可以讓你恍然大悟,不只教你怎麼沖泡,還告訴你原理,十分科學化。
萬金家以往都用法式濾壓壺,今年起改用濾泡式,原因只有一個:懶!萬金媽貪圖清洗容易。殊不知,濾泡式咖啡看似簡單,卻要有點技術才泡得出好喝的咖啡,所以這集節目內容對萬金家很受用,寫下來比較不會忘記啦!
節目先是提到 咖啡為什麼會苦?
咖啡經過烘烤會產生焦化,這種焦化一定會同時產生2種苦味,1種是焦苦味,另1種是焦糖味。焦苦味會殘留並卡在舌頭上,經由味覺神經傳遞到腦部,焦苦味屬於不好的苦味,腦部告訴你:很苦!而另1種焦糖味會順滑過舌頭,產生順口的口感與焦糖的甜香,是屬於好的苦味。所以我們要泡出好咖啡,就是要減少不好的焦苦味,讓另外1種焦糖味被釋放出來。
如果你喝下的咖啡讓你覺得很苦、很難下嚥,不要馬上怪罪咖啡本身,有可能是人為的技術不好而煮壞了。這集節目是先假設咖啡的份量、顆粒粗細、水溫都控制在同一條件之下,如何沖泡出好咖啡。
第1步 以細口壺倒下1點點水,從中間開始,再向外圍劃圈來注水,停!這個步驟是要讓咖啡粉被熱水均勻濕潤,當倒水停止後,觀察咖啡粉吸收熱水後,表面緩慢持續澎漲成小丘狀,如果這時產生下列2種狀況都是失敗~
(1)凹陷崩塌:
咖啡粉受熱不均,有的咖啡粉吸飽熱水、有的沒吸足水,還是乾的、冷的,所以表層產生嚴重下陷。
(2)火山爆發似的冒泡:
也是受熱不均造成,中間或下層的咖啡粉比上層溫度高,熱會上升,所以冒泡破開,狀似火山爆發。
第1步驟為讓咖啡粉澎漲成小丘狀,停30秒後再注水。
第2步 真正開始注水,從中間順時鐘向外劃圈,在繞圈回中間結束,咖啡粉持續向上澎漲,注水的量不可超過第1次澎漲的高度。後面幾次再倒水要比前面加快。
水量如果是快速從咖啡粉流過時,苦味與焦糖味會來不及被釋放出來,因此會偏淡無味。
水若是在咖啡粉停留太久,焦糖味的確釋放出來了,但是同時苦味也融了出來,所以變得很苦。
最完美的狀態是:焦糖味會比苦味先一步溶出來,所以要控制水量與速度,適當的水量與速度可將咖啡粉內的焦糖味釋放出來,而把苦味留在咖啡粉內。
滴到差不多你需要的量,就要把咖啡濾架移開 ( 不必等水全部滴完才移走 ) 。
把咖啡輕輕攪拌,讓濃度上下均勻。再倒入杯子享用
老師還有沒教的事
礙於節目時間,其他相關的水溫、咖啡粗細、咖啡豆、注水速度掌控與水量等等問題無法一併討論。
看到這裡不禁疑問市面上的單片包耳掛式濾泡咖啡還會好喝嗎?
- Jan 09 Wed 2008 09:33
濾泡式咖啡的技法(國興衛視)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禁止留言